龙潭乡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扎实开展专项普法工作,结合“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和元江县“八五”普法规划,坚持“抓好普法重点对象,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的总要求,紧紧围绕“向谁普、谁来普、普什么、怎么普”这一主线,力求探索出一条适合龙潭长期坚持的“扫盲式”普法专项行动。 
一、明确“向谁普”,聚焦重点区域和对象。 龙潭乡全乡户籍总人口2570户8056人,彝族占总人口的85.7%,共有彝族山苏支系13个小组449户1462人,受地理位置、交通信息闭塞、语言沟通不畅、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山苏群众法治意识相对薄弱,命案发生率较高。作为命案多发、外出务工人员多、矛盾纠纷突出的农村地区,龙潭乡一直将普法重点区域聚焦山苏村(小组),将普法重点人群放在山苏群众,力争对全乡范围内重点地区、重点人群普法覆盖率达到100%。 
二、围绕“谁来普”,培养双语“法律明白人”。 龙潭乡坚持“用民族干部宣讲法治,用民族语言传播法治”的观念,为有效把法治的“接力棒”传给民族干部,按照既懂少数民族语言又具备法治素养的标准,大力培养一支群众身边的山苏“法律明白人”,推进彝汉双语普法,以“讲本土话、拉家常”方式,把党的政策和法律知识送到少数民族群众的心上。 3月23日,召集13个山苏村(小组)36名村党支部书记、小组长开展培训,把《云南农村“法律明白人”培训教材》作为课本,选取重点法律法规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通过以案释法和通俗易懂的小故事串联,解释法律法规原理和内容,旨在让山苏干部“读懂、读明白、能理解”书中的法律知识,能在村组普法宣传中用“山苏语言”进行讲解。当天晚上,13个山苏村(小组)趁热打铁开展普法活动,通过进组入户发放宣传材料,将政策、法律法规翻译为山苏语言,逐渐让村里群众理解法律条款、听懂法律知识。 
三、突出“普什么”,精准普法“接地气”。 从“我宣讲什么,群众就学什么”变为“群众需要什么,法律宣传什么”,以群众的法律知识需求为导向,组织开展务实、有针对性的普法课程。龙潭乡各村(社区)普法工作队结合村内实情,不断提升普法的实效性,主要向山苏干部和群众面对面普及交通安全知识、未成年人保护、婚恋家庭、邻里关系、森林防火、土地纠纷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如:“父母坚决不能以没钱为由让该上初中的孩子辍学。”“举办了婚礼但未领结婚证,并非当然是合法夫妻”等。针对部分山苏村子中存在的早婚早孕问题,宣传中必须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47条法定结婚年龄的规定作为重点,男性结婚最低年龄为22周岁,女性结婚最低年龄为20周岁,未满法定婚龄结婚的,属于非法婚姻,婚姻无效。让法律的种子播撒进群众的心头,让对山苏群众的普法活动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四、创新“怎么普”,打通普法“最后一公里”。 为增强普法宣传教育的精准度和时效性,切实提高山苏群众的法律素质,以“普法强基补短板”为契机,龙潭乡不断创新普法方式。一是走访宣传零距离。通过普法工作队、挂钩工作队实地走访、面对面交流,了解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实际情况,“田间地头”开展宣传宣讲,引导群众“带法回家”;二是以案释法讲道理。联系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热情好客的风俗习惯,用“一杯啤酒”和“两瓶啤酒”的区别阐述“酒驾和醉驾的认定标准是什么?”使山苏群众既学到法律知识,又清醒的认识到喝酒要张弛有度;三是扩大普法队伍。充分发挥政法单位主力军作用,邀请乡村振兴挂钩帮扶单位参与村(社区)法治宣传,将驻村工作队员纳入普法工作队;四是运用新媒体扩大宣传面。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普及,针对山苏群众法治需求和特点,充分运用新媒体、电视网络、短视频等,生动直观的开展普法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