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县红火蚁监测调查及防控技术方案


来源:元江县人民政府网 时间:2017-03-29 15:08:57 点击率: 149 【打印】 【关闭】

 

元江县红火蚁监测调查及防控技术方案

 

一、红火蚁的鉴别特征

(一)形态特征

 红火蚁小型工蚁(工蚁):体长2.5~4.0mm;头、胸、触角及各足均为棕红色,腹部呈棕褐色,腹节间色略淡,第2、3节腹背面中央常具有近圆形的淡色斑纹;前胸背板前端隆起,前、中胸背板的节间缝不明显;中、后胸背板的节间缝则明显,胸腹连接处有两个结节,第1结节呈扁锥状,第2结节呈圆锥状;腹部卵圆形,可见4节,腹部末端有螯刺伸出;触角10节,鞭节端部两节膨大呈棒状;唇基明显,两侧各有齿1个,内缘中央具三角形小齿1个,齿基部上方着生刚毛1根。

    大型工蚁(兵蚁):体长6~7mm,形态与小型工蚁相似,体桔红色,腹部背板色略深,上颚发达,黑褐色,体表略有光泽,体毛较短小,螯刺常不外露。

(二)蚁巢特征及生活习性

    红火蚁为完全地栖型蚁巢的蚂蚁种类。成熟蚁巢是以土壤堆成的高10~30cm、直径30~50cm的蚁丘,新形成蚁巢则在4~9个月后出现明显小土丘状,蚁巢表面土壤颗粒细碎、均匀,当蚁巢受到干扰时,红火蚁会迅速出巢攻击入侵者。红火蚁喜欢温暖潮湿、有阳光的开阔环境,属于向阳物种,蚁丘几乎在任何土质上建筑,尤其喜欢充满阳光的草坪、公园、牧草地及田地等空旷暖和地区,也常出现在腐木下、残干与树干周围及建筑物内或建筑物下方。

(三)危害特征

    红火蚁主要以螯针叮刺和口器咬伤危害植物、动物、人体。人体被其叮蜇后会有火灼伤般疼痛感,其后会出现如灼伤般的水泡,8~24小时后叮蜇处化脓形成脓疱,严重时可造成人畜死亡。

二、红火蚁普查方案

红火蚁是一种重大危险性害虫,该虫不仅给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而且给公共安全、人们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我国农业部2005年1月17日将其列入禁止入境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和国内检疫害虫名单。

(一)红火蚁扩散传播途径

红火蚁短距离传播主要是生殖蚁飞行和随水流扩散,远距离可随园艺植物、草坪、土壤、农耕机具、货物包装和运输工具等扩散。

(二)红火蚁危害

对农业、畜牧业造成严重危害。该蚁食性杂,可取食作物的种子、果实、幼芽、嫩茎与根系。

对健康危害。入侵红火蚁的攻击性很强,常以群体攻击,接触到人的身体后一头火蚁可以连续刺十余下,主要以螫针刺入动物皮肤,注射毒液危害;人体被火蚁叮咬后有如火灼伤般疼痛感,其后会出现如灼伤般的水泡,如不注意卫生,则易引起细菌二次性感染;而少数人由于对毒液中的毒蛋白过敏,会产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三)红火蚁调查

1、调查准备

1.1 调查人员

调查监测人员为专职植物检疫员,或经过培训并掌握调查技术的人员。调查人员要熟练掌握红火蚁调查监测方法和调查注意事项,熟悉红火蚁形态特征、蚁丘特征和生活习性。

1.2 调查工具

基本工具箱配备:

标本采集:小铁铲、铁丝、细木杆(约2×30厘米,用于采集标本时用)、塑料采样瓶(带密封盖,直径3厘米、长10至12厘米,多个)、放大镜、镊子、凡士林(或滑石粉)、70%酒精。

记录:蚁丘标识物(5×50厘米竹片、一端尖锐,用油漆写上编号)、标签纸、调查表格、记号笔、签字笔、米尺(30至50米长以上及5至10米长的各一个),GPS仪,详细纸质地图或计算机打印出来的数字地图。

诱饵诱集:已穿好孔的塑料离心管(50毫升容积,带密封盖)、植物油(如花生油)、易吸油的纸片(如虑纸)。

防护:塑胶长筒靴、乳胶手套、草帽、肥皂、防晒霜。

1.3 安全防护

调查时调查人员要注意加强自身安全防护。为了防止调查时被红火蚁叮咬,调查人员要穿塑胶长筒靴,戴乳胶手套,并在小铁锹、细木杆上段部分(即手握前端)抹上凡士林;万一被叮要立即用肥皂涂抹;有过敏反应者(发烧、起红疹)赶紧到医院治疗。

2 、调查方法

2.1访问调查

向当地居民或经常在该区域劳作的人员询问是否有被蚂蚁叮咬后出现脓包等红火蚁为害症状,或是否看见隆起高于地面呈金字塔状的蚂蚁丘等问题,每个社区或行政村随机询问调查30人以上。询问过程有怀疑者,则进一步询问有关蚁害发生地点、时间,进行实地调查。

2.2实地调查

采用步行目视法。以社区、行政村为单位选定调查区域,每行政村或社区每类型调查地块不少于10个,每个调查地块面积大于200平方米,调查点要有代表性,覆盖整个村或社区,计划的行走路线要覆盖整个调查区域。步行观察附近有无可疑蚁丘、成堆蚂蚁死尸等现象。重点调查红火蚁比较喜欢的环境,如公园及住宅区的草坪、绿化带、苗圃、荒地、田埂、河岸、废土场、电线杆基部、高尔夫球场、堤坝、房屋墙角、学校以及可能调入盆栽植物、垃圾堆、肥料的地方。发现可疑蚁丘须仔细检查,观察蚂蚁大小、体色,是否迅速出巢和表现出很强的攻击行为,测量蚁丘长、宽、高(以地面为基准),采蚂蚁标本,并用蚁丘标识物插于其旁,标定位置。如果一块区域蚁丘数量多,且呈连片状态则不必每个蚁丘插标识物,标识整个地块即可。采集的标本带回实验室在体视镜下观察形态特征,初步鉴定为红火蚁者送指定专家进一步鉴定。

3、 常用诱饵配制方式

3.1离心管+火腿肠片或午餐肉块:将50毫升容积的塑料离心管上半部两面各钻3个直径5毫米左右的小孔,将火腿肠片或午餐肉块放进去后,用铁丝穿过,水平放置离心管,将铁丝插入土中,使离心管一面小孔紧贴于地面。此方法特别适用于住宅区的房屋墙角进行诱饵诱集。

3.2火腿肠片或午餐肉块:将火腿肠片或午餐肉块穿于带有旗子的铁丝上,再将铁丝插于地面,让火腿肠片或午餐肉块接触地面。

3.3将浸透花生油或玉米油的滤纸或厚纸块和弄碎的玉米碎片放入50毫米直径容器中,玉米碎片用量约1克。将容器横放于地面。

4 、诱饵投放和观察

按方格式设置诱饵,放置时优先考虑放在红火蚁喜欢活动的环境点,然后尽量保持10米的两诱饵间距,并利用标示旗标定诱饵位置。根据调查面积大小调整诱饵数量,但要多于10个,应尽量覆盖所有的调查区域。诱集时间应在每天(雨天除外)8∶00至17∶00红火蚁活动较密集的时段。一般放置后30至60分钟左右收回,取出蚂蚁,用放大镜观察,若是可疑红火蚁则采集标本放入采集瓶;同时结合对周围蚁丘以及红火蚁行为特征等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如发现蚁巢则要采集巢内可疑红火蚁样本,供鉴定。注意:装有诱饵容器的边沿贴于地面,方便红火蚁爬上;诱饵诱集法只有在约20至32℃温度(红火蚁的取食温度)范围内效果才好。

诱饵放置时间:气温在18至32℃,天晴,每次放置约1个小时。

诱饵观察和标本采集:每天放置1次,第二天更换诱饵,连续观察3天(雨天除外)。如发现可疑红火蚁则采集蚂蚁标本带回实验室进行保存或鉴定。

5、标本采集及蚁丘标识

某一地区首次发现可疑红火蚁者需采样送指定专家鉴定。在调查监测中如发现可疑红火蚁蚁丘就在距蚁丘边缘30厘米处插上可疑蚁丘标识物(蚁丘标识物按编号使用),并采集蚂蚁标本。采样者须戴手套以防蚂蚁蜇咬,用手指在采样瓶开口的内缘处涂上滑石粉(凡士林),用细木杆轻轻放在蚁丘蚂蚁活动处(尽量避免破坏蚁丘),很快就会许多蚂蚁爬上来,然后插入采样瓶用力快速振动,蚂蚁就落入采样瓶中,如果数量不够可多采几次。

要将每点采集的红火蚁集中于一个标本瓶中。一定要在采集瓶上标明采集时间、采集地点、采集人。如有条件,用GPS记录地理座标。所有的样本采完后向瓶中加入70%的酒精。派人将样本送达省级植物检疫机构或指定的鉴定专家,要确保运送过程中样本的安全。经专家鉴定确认为红火蚁后,在相应蚁丘边缘插上红火蚁蚁丘标识物(如插长竹条,并编写上号码),拔掉原来所有可疑蚁丘标识物(如果一块区域蚁丘数量多,且连成一遍则整个区域标识就可,但需统计蚁丘数量),输入电脑并存档。

6、疫情上报

首次发现可疑红火蚁疫情,在24小时内向省级植物检疫机构和当地政府报告,并采集标本送省植物检疫机构指定专家鉴定确诊。

(四)防除措施

1封锁与检疫处理措施

1.1 禁止发生区内带土的苗木、花卉、盆景、草皮以及垃圾废土、建筑余泥、堆肥等外运。

1.2对红火蚁发生区的主要交通干线两旁50米内地区进行地毯式调查,彻底清除蚁巢,诱杀红火蚁,撒布石灰带(1米宽),并对路旁树木的树干用石灰水进行刷白处理(约高80厘米)。

1.3对发生区内的停车场进行清理和灭蚁处理,并设置药剂毒土隔离带(宽1米左右)。

1.4对发生区内生产、加工企业等单位物流进行摸底调查,对有大宗货物要外运的单位由专人负责做好产地检疫工作,同时对生产场地、货运地交通工具进行灭蚁处理,并在装车前实施检查,防止红火蚁随货物传出。

1.5对从发生区外运的物流、集装箱、运输工具、园艺农耕机具设备等进行严格检查,重点检查货物包装和内容物是否夹带红火蚁,运输工具、集装箱等角落、底部是否有红火蚁,发现红火蚁要及时进行药剂处理,防止随货物外运传出。

使用以下药剂进行处理:阿维菌素、氯氰菊酯、联苯菊酯、七氟菊酯、氟虫腈、毒死蜱等,采用喷雾、浸液或浇灌等方法。对交通工具、集装箱等可采取喷施上述药剂或熏蒸的方法进行灭蚁消毒。药剂的使用浓度参照商品使用说明。

1.6加强流经发生区的江河堤岸巡查,彻底铲除沿岸红火蚁巢穴,防止随水流传播。

1.7加强检疫、封锁、调查、监测、控制技术等培训工作,加大红火蚁控制宣传力度,提高群众防疫意识,使群众自觉采取行动防止疫情扩散。

2红火蚁防控扑灭措施

根据红火蚁发生和为害的特点,可采取环境治理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除扑灭。

2.1清理环境并铲除滋生地

2.1.1住宅区

搞好室内清洁卫生,经常清理居室住房地面和墙脚处堆放的杂物或食物,清除垃圾和食物残渣,尽量减少红火蚁适宜发生为害的环境。清理房屋附近的杂物,铲除杂草并疏导排水沟,在墙脚周围水沟边撒放石灰防蚁。

2.1.2荒坡地

对于蚁巢密度较大、杂草丛生不易处理的荒坡地,可先施用除草剂,待杂草干枯后露出蚁丘,再采用药剂防治。蚁巢密度较小的荒坡地,查到蚁巢后,对蚁丘及其周围的杂草喷施除草剂,再采用药剂防治。

2.1.3农田和旱作地

清除耕地周围的杂草、灌木和土杂肥,切断通向田地的蚁道。

2.1.4园林绿化带

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和垃圾,将树干和地面树根刷上石灰水防虫避蚁。

2.1.5垃圾处理

彻底清理发生区内垃圾及垃圾回收点,采取农药处理或高温堆沤的方法就地处理垃圾,禁止外运,以防传播。注意不要在野外和住宅区随便抛弃和堆放垃圾废品。

2.2药剂防治

采用二阶段处理法进行防治。首先在蚁丘附近红火蚁活动觅食区投放饵剂,经过1至4周后再对蚁巢进行灌药或药剂直接处理。对有翅蚁的蚁巢直接先用灌巢法处理以压低种群密度,再用二阶段处理法防治。防治后要进行持续监测,发现红火蚁再根据实际情况反复使用诱饵和药剂处理,直至9个月内不再发现红火蚁为止。

2.2.1毒饵诱杀

蚁后的产卵量决定着蚁群的个体数量,而蚁后又往往栖于蚁巢的深处,靠工蚁饲喂预消化过的食物生存。由于这一特性,杀虫药剂一般难以杀死蚁后,导致防治困难。饵剂由缓效杀虫剂加食物引诱材料(如植物油)制成,它不会很快杀死觅食的工蚁。工蚁受油的吸引,找到饵剂后把它带回蚁巢,通过工蚁的预消化后饲喂给蚁后和发育中的幼蚁,取食后的红火蚁最后都会中毒死亡,从而消灭整个蚁群。

        用于制作饵剂的杀虫剂

药剂名称

有效成份含量

起效时间

备注

氟蚁腙

0.73%至1%

2至4周起效

室内可用

蚁蝇醚

0.5 

6至8周起效

 

苯氧威 

1.0

6至8周起效

 

烯虫酯 

0.5 

8至12周起效

 

阿维菌素

0.011

6至8周起效

室内可用

氟虫腈

0.008

2至4周起效

 

多杀菌素

0.015

3天至8周起效

 

饵剂的配制方法:可采用花生麸、饼干和面包碎末等为载体,将药剂溶于豆油等植物油中,与载体混合制成饵剂。

饵剂的施用方法:对红火蚁蚁巢分布密集的地方采取密集型“点多面广”式的投放,集中诱杀红火蚁。第一次投药,在蚁巢周围多点密集投放,再向外拓展开“撒网”饱和投放,以保证投药的覆盖率,使蚁区红火蚁分布群体和外出活动红火蚁均能取食毒饵。每点投药量为10至15克。

其次在第一次投药1至4周后,及时对现场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红火蚁的残留情况,针对性地进行第二次重点投放,保证投药的到位率。每点投药量为10至15克。第三对蚁巢分布较为疏散或单个蚁巢的,采取以蚁巢为中心在1至1.5米范围向外辐射包围式投放,使巢内和外出活动取食的红火蚁都能容易取食毒饵。

注意事项:一是不要破坏蚁丘和扰动蚁巢,防止红火蚁搬家、扩散;二是使用新鲜饵剂;三是切忌将饵剂混合其他物质;四是不要在下雨天施药,应施用于干燥的地面,尽量避免阳光直射;五是当日平均温度高于20℃时,饵剂作用效果较好;六是在施药区应插上明显的警示牌(卫生灭虫等),避免造成人、畜中毒或其他意外。

2.2.2药剂处理蚁巢

建议使用药剂:毒死蜱(乐斯本)、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吡虫啉、多杀菌素(菜喜)、氟虫腈(锐劲特)、甲萘威(西维因)、溴氰菊酯(敌杀死)等。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以上药剂使用浓度按照商品的使用说明配制。

药剂处理方法:一是灌巢,液剂或可湿性粉剂兑水,慢慢灌入蚁巢中,按说明书上的一般使用浓度兑水,根据蚁巢大小灌液5至15升,施药时可先挖开蚁巢再缓缓灌药,使药液尽量渗到蚁巢的地下较深处(60至80厘米)。二是直接撒施,在蚁丘稍湿润时或少量浇水后,可直接将可湿性粉剂或颗粒剂撒在蚁丘上和外围。

可根据不同类型发生区采取不同药剂和使用方法:

一是在住宅区、公共场所建筑物、学校和工厂企业等地灭蚁,建议使用阿维菌素、多杀菌素和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药剂,施药扑灭方法可参照卫生害虫防治方法。在居屋宅内施药后,应打开窗户通风。在住宅区、公共场所、学校、工厂企业等地用药应避开人流高峰。

二是市区园林绿化带灭蚁要注意尽量减少对行人的影响;在公园、广场和高尔夫球场等人流较密集的地方要使用较安全的药剂,在其他人流较少的地方也可使用锐劲特、吡虫啉等。施药区要注意人畜安全。

三是水田、旱作地、果园和荒坡地建议使用上述药剂其中一种,要注意对蜜蜂的影响。

四是河流、水库和鱼塘附近地区应注意安全用药,禁用阿维菌素、菊酯类、锐劲特等,防止污染水源,并避免对鱼、虾等造成杀伤。

(五)防治效果检查与追踪监测

 1、采用毒饵防治后,应在施药后2-4周后随机挖开数个蚁巢进行检查,如发现巢内仍有蚂蚁活动应进行药剂灌巢处理,也可再撒放饵剂继续毒杀,反复施药。

 2、使用药剂处理2-4周后,在防治区域内选择多个监测点,注意要覆盖整个防治区。每点选择50平方米面积,随机设置5个诱捕器(可采用花生加糖浆)进行监测,每次连续诱捕3天,每月1次。

 

 

 

 

出处: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玉溪市元江县林业局 发布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