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新衣,是迎接春节的传统习俗,寓意着万象更新、迎新纳福的美好愿望,因远镇因远社区乌龙小组、卡腊村委会龙塘小组、阿目的小组居住着哈尼族白宏支系的人民群众,他们也在春节前穿上精心制作的哈尼服饰,同各族人民一起迎接春节的到来。 春节来临之际,因远镇哈尼族白宏支系的人民群众开始制作新衣裳,在卡腊村委会龙塘小组,有一个纯手工制作民族服饰20多年的手艺人李建努,从最开始的搓棉球、煮泡、晒干、发酵板蓝根、染色、织布、裁剪到缝制都是自己一人独立完成。 李建努介绍到:“我做老式手工织布、染布20多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增长,我把织布、染布、制作衣服的全部制作技艺教给了我的女儿,希望她能继续发扬民族服饰制作。” 因远镇哈尼族白宏支系的服饰大多数以黑色、藏青等深色为主,染料是纯天然板蓝根经过数十天发酵以后自然着色,上衣款式的深浅程度取决于浸泡的次数,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哈尼族男子服饰着低领对襟长袖,下着纯色宽松长裤,多用黑布条围成帽子形状装饰头部;女子服饰主要包括头饰(银配饰)、上衣、腰带、九分长裤,头部辫子由假发编盘做装饰,头饰还以未婚、已婚区分,未婚女子头饰佩戴大红花,头部后方挂有银链,代表青春活力;儿童服饰主要有头饰、上衣、长裤组成,色彩多以活泼、鲜艳配色,以银为配饰,代表儿童的天真浪漫,活力四射。 据悉,纯手工制作的民族衣服,每一步都需要精心制作并耗时很长的时间,整套衣服制作完成需要两三年,历时之久,工序之复杂,着实令人惊叹,一针一线代表的不仅仅是对民族服饰制作的热爱,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在热爱中传承技艺。 在因远镇卡腊村委会龙塘小组李建努的女儿周松明家里,有着不一样的民族服饰制作技艺,周松明在传承母亲纯手工民族服饰制作的前提下,购置了服饰制作改良机器,一眼望去,一台台新型服饰制作改良机器整齐摆放着,分别有理线、织布等机器,我们看到周松明站在机器旁,机器飞速的转动着轴轮,一条条丝线自动交叉编织成一卷卷精美的布条,机器制作的布料品质优良,更为舒适、透气,通过裁剪,按照顾客想要的尺寸、款式,搭配颜色相应的花边就完成了。 手工制作的哈尼族白宏支系服饰,整套衣服从织布到缝制完成需要两三年,改良机器虽然比以前纯手工制作进步了许多,但是制作工序依旧很繁琐,需要一整年的时间来完成,现在通过新型改良机器,省去了前期手工制作的繁琐,更多的时间可以投入到其他配饰的花样设计,如果提前一年做准备,次年就能穿上,全套衣服(不含配饰)价钱在四千以上。 周松明介绍到:“老一辈都是手工制作,通过机器改良技术加工,现在不仅可以传承民族服饰制作,还提高了民族服饰的制作工艺、品质,现在机器制作的哈尼服饰非常受欢迎,附近的村民、红河州、墨江地区的老年人、年轻人会来加工,也深受年轻人喜爱。” 下一步,周松明将继续传承哈尼族民族服饰制作技艺,把技术做的越来越好,凭着自己对制作民族服饰的热爱,会坚持做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小小的一件哈尼服饰,其中隐藏着许多的文化艺术,以后会设计更多款式新颖的哈尼族白宏支系的服饰,将哈尼族白宏支系的服饰特色与美更加完美的展示出来,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把民族服饰制作技艺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