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县冬季森林草原防火对策建议 元江县有林业用地面积317.47万亩,占国土面积的74.05%。林木蓄积量958.2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9.72%,林木绿化率66.63%,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33.57万亩,根据全国森林火险等级区划,为森林草原防火高风险区。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层层传导责任,工作早部署早安排 2020年11月23日,元江县人民政府召开全县2021年度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暨指挥员业务培训会议,副县长、县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指挥长李丽进行工作安排,指挥部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指挥员业务培训。截至12月底,全县10个乡镇(街道)完成2021年度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安排暨指挥员业务培训。各村、组、林区相继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和工作安排。 (二)广发宣传教育,全力营造防火氛围 县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行文印发了《关于印发2021年度森林草原防灭火宣传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开展森林草原防火宣传月活动的通知》,以“防范森林草原火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为主题,突出宣传《玉溪市森林防火条例》,野外火源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森林草原火灾的危害性和违规用火的法律责任,扑火遇险避险等相关知识。形成全社会宣传森林草原防灭火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全民防火意识和扑火安全避险能力。 一是开展宣传日、宣传月宣传活动。先后开展了“12·4”宪法宣传日,“12·12”森林草原防火主题宣传日和12月宣传月活动,增强全民森林草原防火意识和法制观念,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森林草原防火的浓厚氛围。 二是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广泛动员电视台、新闻媒体、广播电台、农村广播、通信公司、网络媒体、林草、应急、文艺团体等部门和组织,形成宣教合力,对灾前防范措施、预防实践经验、安全用火知识、森林草原防火法律法规、先进典型和火灾警示案例等进行全面报道宣传,突出我县森林防火工作思路由重灾后扑救向重灾前防范的转变,严格野外火源管理,严管严查进山人员、火源,从严审批林缘、林区内生产用火,坚决管死林区火源,继续推行“两改一提前”安全用火模式,按照规范组织开展消防火灾安全隐患。严格落实儿童、中小学生、老年人以及限制行为能力人等监护责任,严防失火。有效提高社会公众的森林草原防火意识,让森林草原防火入脑、入心、见行。 截至目前,制作户主通知书72000份;全县派出流动宣传车(含摩托车)1674车次;刷写标语(横幅)34条;散发宣传材料20000余张;翻新、新建永久性宣传牌(碑)84块;插排森林火险五彩旗140余套700面;出简报18期;召开各级会议178场次,岗位培训51期1707人次;出动各级森林草原防灭火督查组15支45人次;层层签订各项森林草原防灭火责任状(书)1553份。 (三)防灭一体化统筹,严格值班值守 县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抽调林草、应急、公安和保护区管护局等单位业务骨干人员,实行集体办公,联合值班值守,负责指挥部日常工作,防灭火工作一体化统筹。县乡两级于12月1日与全市同步防火期24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 (四)强化队伍建设,确保应急救援指挥统一、高效 一是应急队伍全员待命。元江县现有政府专职消防队员(县级森林消防专业队)25名,实行24小时备勤,集中食宿、统一管理。乡级半专业队、村级应急队员共计1000余人全部培训完毕,严阵以待。 二是强化多灾种业务培训。12月底,政府专职消防队员(县级森林消防专业队)25名全员接受县消防救援大队消防和其它灾种救援业务培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三是落实森林草原火灾救援装备。目前,基本能保障应急处置全县森林草原火灾救援所需装备。 二、存在困难 (一)火灾隐患突出 独特的气候类型决定了元江为森林火灾多发易发区。元江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夏季湿润多雨,冬春少雨干旱。近年来,我县连续遭遇干旱和雨雪冰冻灾害,大量林区林木、植被枯死。加之受政策、气候、人力、物力和技术条件所限,森林抚育开展难度大,林下可燃物过载严重。存在引发重特大森林火灾的巨大隐患,极易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二)火源管控难度大 我县林地零星分散,林农交错突出,林区生产生活人员流动频繁,林农、林牧交错和落后耕作方式导致的野外生产性用火需求长期存在,加之近年随着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涉林工程项目、森林旅游活动日益增多产生的林区劳作工程用火与休闲人员烧烤游玩生活用火与日俱增,祭祀用火、上坟烧纸、燃放烟花炮竹等行为大量存在,人为火源防不胜防,火源管控难度大。 (三)林火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监测力量不足 因受财力物力所限,我县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现代化的林火监测预警体系,日常林火监测预警工作更多依靠护林员进行。目前我县的森林草原消防专业由政府劳务派遣的14名和县林草局的县城面山管护站护林员12名组成,到手工资由3000元至2000元不等,由于同样一起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工资待遇不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队员积极性的发挥。特别是乡、村级应急扑火队员,多半由护林员兼认,平均月劳务费在500元左右,收入远远不如外出打工,组建乡、村级扑火队伍越来越难,并且防火期临时性组建的扑火队伍流动性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队伍稳定性。县、乡、村级一部分老队员虽实战经验丰富,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受体力下降的影响,其战斗力已大不如前,并呈趋减之势,队员流失严重,造成各级扑火队伍建设后继乏人的局面。 (四)全县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人员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变动频繁 随着机构改革工作的推进,预防和扑救森林草原火灾职能的划转,各级机构、工作制度尚未完善,专业队伍规模较少。同时,我县森林防火队伍存在人员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知识结构低下,专业结构不合理等情况。机构改革后,各县、乡级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机构无编制,现有的防火人员都是由本单位的其它部门借用人员组成,导致县、乡指挥部办公室防火工作人员不稳定,工作难以正常运作,疲于应付。 (五)资金投入有限,基础设施落后,专业扑救力量不足 按《森林草原防灭火目标管理责任》要求,各级政府要将森林防火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及时拨付到位,切实保障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所需支出。执行省、市、县三级各按每亩0.1元配备森林防火经费的标准。省、市、县三级资金虽可足额到位,但资金量较少,三级经费每年仅105万余元,而乡级因财政困难很难,无防灭火经费投入作保障。由于可投入资金有限,县级财政投入困难,对各级森林草原消防专业队伍建设的投入不足。造成目前扑火设施设备老化、队伍营房陈旧,缺乏更新改造资金,对大面积的森林草原火灾缺乏综合防控能力。目前各级专业扑火队伍运兵车辆不足,火灾发生时以租车和临时调派解决运输,难以做到快速化、机动化,造成火情蔓延成灾,难以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对火灾扑救效率大有影响。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防火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微信公众号、流动宣传车和标语、条幅等宣传方式,广泛宣传野外火源管理、安全用火规定、防火扑火知识等内容。清明祭祀期间,在重点区域设立警示标识,安排人员宣传引导文明祭祀。宣传教育做到无盲区、无死角,通过以案说法增强宣传实效,营造全民防火的浓厚氛围。 (二)加强预测预警,做好响应准备 气象部门对高温、干旱、大风等高火险天气及时预警;林草部门通过瞭望塔和电子远监控设备加强24小时火情监控;指挥部办公室及时接收、核查、传递国、省卫星监测预警信息;各乡镇和林场护林员加强巡运监测,形成立体式、全天候、高密度的监测网络。各乡镇、相关部门根据监测预警信息,及时做好队伍调配等森林草原火险应急响应措施。 (三)严格野外火源管控,消除火灾安全隐患 各乡镇及林场等森林草原防火责任单位强化农事用火管控措施,5级以上大风天和高火险期间,禁止一切野外用火,对违法用火行为人依法严惩。全面排查本辖区智障和闲散人员,加强活动范围和行为管控;落实森林草原检查站监管职责,严禁人员车辆带入火种。林草等部门按照全覆盖、无死角的原则,开展全方位、拉网式森林草原火险隐患排查,打好隔离带,清理林下可燃物,做到查隐患、堵漏洞、抓治理同步进行。 (四)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处置能力 各乡镇及林场等相关部门开年展防灭火实战演练,强化指挥机构与扑火队伍的应急联动,提高扑火队伍实战能力。保证森林草原防灭火投入,保障消防车、消防泵、风力灭火机、报警器、机电水源井、防尘口罩、禁火旗防灭火物资设备需求,做好大型机械车辆调运准备。各扑火队伍在林场、重点草场区域靠前驻防,随时做好迎战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