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江街道龙潭社区位于元江县城区周边,下辖多个传统傣族村落。近年来,社区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以“五无五净”“三清四治两提升”为目标,系统推进村庄净化、绿化、美化、文化融合工程,推动小燕、者嘎、都郎、武洒等小组实现了人居环境从“外在美”到“内在美”的美丽转身,社区整体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村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龙潭社区将人居环境整治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街道主要领导牵头,社区、小组干部及党员代表共同参与的工作专班,明确职责分工,建立“街道指导、社区协调、小组落实、群众参与”的四级联动机制,用好党员、志愿服务队、非遗传承人三支队伍,将社区划分为14个党建网格,推行党员包户联系制度,实现“人到格中去、事在格中办、心在格中聚”。同时,党支部将爱国卫生运动与“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有机结合,创新“党建+爱国卫生运动”模式,通过定期召开支部会议、村民会议等形式,及时研究解决难点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特别是在拆除危旧闲房、推进“绿美行动”等关键环节,党员带头、干部先行,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群众反响强烈,纷纷加入行动,大家从“要我干”转为“我要干”,形成了鲜明的党建引领、党群共建的良好局面。 推进“安心拆除”,腾出发展空间。社区以“拆危房、除闲房、腾空间、建新村、换新貌”为目标,围绕“实、细、变、严、快”五个维度破题,坚持“拆字当先”,按照“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分类实施、应拆尽拆”原则,精准制定“一户一策”拆除方案。通过入户动员、广播宣传、微信群推送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政策,耐心做好群众工作,引导村民实现从“要我拆”到“我要拆”的思想转变。据统计,都郎小组共拆除各类建筑物118宗,腾地9789.08平方米;者嘎小组拆除126宗,腾地3343.48平方米;小燕小组拆除72宗,腾地2160平方米;武洒等其余小组也陆续推进拆除工作。拆除后的部分土地由集体统一收储,为后续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空间打造和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实施复垦复绿,提升村庄颜值。社区坚持“拆改结合、即拆即绿”原则,对拆除后的空地及时进行复垦复绿,因地制宜建设“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推动村庄从“净起来”向“绿起来”“美起来”转变。其中,都郎小组建成小花园11处、小菜园20处、小果园9处;者嘎小组完成乡村绿化33350平方米,种植各类树木近万株;小燕小组打造微花园5个、微菜园10个、微果园9个、微景观3处;社区其他小组也积极推进庭院经济与景观融合,种植茉莉花、芒果、青枣等经济作物,既美化环境,又促进增收。此外,社区引导各小组建立“网格化管理+门前四包+保洁员制度+定期评比”长效机制,推动环境整治常态化、制度化,村容村貌实现从“局部美”到“全域美”的跨越,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 注重生态与文化保护,留住村寨色彩。在推进人居环境提升过程中,社区高度重视生态资源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融合。都郎小组对81棵百年古树进行挂牌保护,拆除周边硬质铺装和围墙,建设古树公园和文化广场,让古树成为村庄的记忆符号和旅游亮点。者嘎小组依托传统村落底蕴,加强对傣锦、蒙面情歌、狮子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展示,推动民族文化“上墙入心”。小燕小组则注重萨王纳植物群落的保护,突出傣族民居风格和村落格局,实现生态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项目带动持续发展,增强振兴后劲。在街道协助下,社区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整合乡村振兴、彩票公益金、农村综改等项目资源,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提升。小燕小组成功申报2024年省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项目,建设1000平方米的农综改革示范区,有效带动村庄整体升级。都郎小组整合资金300余万元,建设停车场、休闲广场、农产品展销区等设施,推动“农文旅”融合。者嘎小组投入830余万元实施道路拓宽、亲水区建设、土掌房改造等项目,村容村貌和旅游接待能力显著提升。 回首往昔,眺盼今朝,龙潭社区通过系统谋划、精准施策、持续投入,在人居环境整治中逐步探索出一条“拆除—整治—绿化—文化—产业”五位一体的发展路径,不仅显著改善了村容村貌,更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和文化自信,为元江县推进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生动范例。展望未来,社区将继续深化“绿美行动”,拓展乡村旅游,推动产业融合,努力打造更具特色、更富活力、更可持续的和美乡村新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