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元江县降雨充沛,使得龙潭乡水可莫村的竹笋大丰收,乡党委政府帮助打通竹笋种植全链条,从竹笋“零散种植”转变为“规模化产业”的模式,到“农户+合作社+客商”的产销模式,为竹笋破土成“金”保驾护航,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乡村振兴致富路。 由于元江的立体性气候和山脉的阻隔,龙潭乡的土质松湿有度,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恰到好处,使得水可莫村的竹笋长得又大、又好。在村里记者看到无论是沟箐溪流边,还是房前屋后,挖竹笋、晒竹笋的景象处处可见,洋溢着一派丰收的喜悦。 笋子种植户 何乔中表示:“今年我们水可莫的笋子因为雨水充足,所以笋子质量比往年要好,价钱也是比往年增多,我们开始卖出去的时候是52元一公斤,给我们农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政府协调老板来我们这边收,所以今年的笋子不仅品质好,价格也好,我希望更多的人来水可莫来了解我们的笋子。” 水可莫村竹笋种植不仅受惠于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更得益于乡党委政府对农业发展的积极探索以及政策的有力支持,近年来“科技+农业”的发展模式深入人心,龙潭乡创新发展模式,从前期的科学规划种植、到中期的技术指导培训,再到后期的销路保障,真正将“帮扶”落实到种植的每一个环节。 水可莫村党总支书记 方福昆表示:“通过我们请县上的科协、林业等专家来指导,指导培训以后,进行了统一的规划种植,面积发展到1300多亩,由于水可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采出来的竹笋质量高、口感好,我们同时也引进外地客商把助农的笋子卖出去。价格都是在50元一公斤左右。” 龙潭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唐清表示:“龙潭乡立体气候独特的小环境,优质的土壤,使龙潭竹笋品质出众,目前龙潭乡种植规模2000亩,预计年产量50吨,通过农户+合作社+客商的模式发展销售,由于龙潭竹笋口感好一直以来深受消费者喜欢。” 从过去“守着青山没饭吃”,到如今“靠着竹林能致富”,水可莫村的竹笋产业越来越红火。这破土而出的鲜笋,不仅“破”开了泥土,更“破”出了一条绿色富民路。在政策托底、技术护航、市场引路下,越来越多的村民捧起了“生态饭碗”。这一根根节节高的竹笋,正是龙潭乡产业振兴的生动写照。 龙潭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唐清表示:“下一步龙潭乡将推行绿色标准,发展深加工,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使绿色资源带动村民致富。” 记者:王智贤 何磊 田双燕 通讯员:李瑞祺 李宫秀
|